人生的配速

昨天停电,正好翻翻圣贤经典,比如简易版的《史记》、《大学.中庸》,这些平常也就让位给电脑,偏安一隅的小册子,买来想给自己扫扫盲,却还一直没时间翻的线装小册子,古香古色的,拿在手里确实都感觉挺有文化的。当然,关于这些文化到底是糟粕还是精华,古来争战颇多。翻起来也难免时而心生敬畏,时而义愤填膺,到底是怎么个定位,一时难以平静。

比如,仲尼曰: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。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”等语句,就有明显的教学意思,这句话本来也就出自于孔子的教学课堂,面对他的学生,像现在的老师一样,告诉他们应该怎样,不应该怎样。有时语言环境和说话对象本身就十分重要,尤其是口语。只是,对于圣贤,我们要求的太多了,好像每一句话都要经得起推敲和历史的考验,这完全没有必要。我们现在也讲公开和私下,正式和非正式。设身处地的想一下,那是在公元前551年的春秋战国年代出生的孔子,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说:“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。”,不细究这个野合的意义,反正,孔子的童年肯定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,基本是被一个未婚、且十分年青的女子养大的。这样的家庭环境,难以给孔子一个平和、安静的少年时光。 《论语.子罕第九》 曰:“太宰知我乎?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。” ,所以孔子对于礼和规矩就格外看重,因为早早就知道了异样、和异常会遭遇的压力和痛苦,希望人人都不要越雷池一步,生活幸福美满、社会安定。

孔子的一生都在弘扬周礼,希望对于周代的礼仪, 要做到既不过分也没有不足,不偏不倚,折中平和的中庸思想。然而,现代的人容易把中庸理解为平庸、保守、妥协、不求上进的意思,以为我们不敢去争先,不敢出类拔萃了。很多人就会因此批判孔子。先不说其他的,单说,因为现在的问题去批判2500年前的人,公平吗?我们自己不发展,靠吃祖宗合适吗?

其实《中庸》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,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。其内容肯定“中庸”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,认为“至诚”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,并提出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。可见,这是十分积极的思想,教人怎样上进的,而不是怎样的懈怠的。他是要让我们心放正,不偏不倚地看问题;心志诚,没有偏见的分析问题;然后用最恰当的办法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。这个中不是中间、中游,而是中正、心正;庸是厚重、诚恳和不偏驳,而不是平庸无奇。那么,该奇就奇,为了不奇而故意掩盖就反而奇了。这就像养生里讲的饭吃八分饱一样,他为什么只讲八分饱而不讲几两呢?因为,个人差别啊,饭菜差别呀,等等,自己把握就好了,不是每人吃几碗那么简单的。这也像马拉松的配速,中庸不是让我们都跑到中间,而是怎样发挥自己的最好状态。四十二多公里的马拉松,不是你一鼓作气、咬牙坚持就能简单跑下来的,更加不是屏住呼吸,一口气就能跑完的,不小心还容易出健康问题,甚至直接跑死。那么,循序渐进,量力而行就显得格外重要,这不但不是不去争,而是怎样去争。刚好暗合了中庸的思想,目标可以很远大,却也要平和的、不断推进和提高,不能一下为了急于求成,反而断送了追求的能力和过程。

人生也像一场马拉松,了解自己的配速、和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配速最重要,那么,也只有静下心来,慢慢体会、慢慢摸索,不欺骗自己、不欺骗别人,扪心自问,潜心努力,制定目标,奋力去追求就好了!

夯实网:2021年5月16日 10时22分14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