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

过个礼拜天,和一名小学生看了一档子辩论节目,辩论的主题是“要不要给大学生开恋爱必修课”,题目相当惊人,内容也可想而知,一帮子年轻的大学生正在以过来人的角色准备“挽救”后来人,这些人看起里年纪很轻,怎么就成了过来人呢?学识和阅历也很肤浅,怎么就敢指导后来人了呢?我看着面前的“后来人”对大学生崇拜的眼神感到一丝的不安和惶恐。

什么时候大学也成了培养劳动大军的地方呢,我想即便是劳动大军,也有不一样的制服啊,而且还必须是这样啊!怎么这么年轻的头脑就已经装满了各种思维的定式了呢?怎么一下子那么年轻的面庞就显得苍白了许多呢?

据说孩子十六岁之前是神,后来才变成了人,那么,刚好,这个年纪正处于青春期,各种懵懂和迷茫,很多时候远不如儿童坚强和健壮;再看这个年龄也正处于考大学和在大学的时候,又刚好要面对人生的许多思考和考验,远不如儿童来的单纯和简单。然而,做人正是从这个年龄真正开始的,小时候,无论你做错了什么,都可以因为是小孩子得到谅解和帮助,之后的人生,我们不得不独自面对和处理,不断涌来的各种权利和义务,让这个年龄的人有很多迷茫和不安,急着学习各种人事,中学阶段的紧迫感让这个年龄的人总害怕错过什么,失去什么,走惯了学习的捷径,也很容易让他们只想通过学习解决人生的任何事情,比如爱情。所以,想把它也搞成必修课,让每个人都及时拥有他,还冠以“在什么年龄干什么事”的美名,就像到了入学年龄就去入学一样,让大家都在青葱岁月牵手爱情,顺利步入婚姻的殿堂。

然而,爱情只是一个永恒的话题,千古年来人们都只是在追求,而婚姻却没有那么好的名声,很多人在追求,也有很多人想要摆脱束缚,它只是一种家庭结构,一种可以比较好的抚养后代的组成方式。那么,恋爱的目的到底是爱情还是婚姻,很多人奔着婚姻去的,很多人奔着爱情去的,很多人有了很多的结果,也有很多人沐浴在春风里却没开出爱情和婚姻之花,很多人感到惋惜,然而,他们没有想过也许这些人并不这么想,桃李盛开的春季并不见牡丹的影子,可见大自然都是这样的安排,我们为何要让所有的花朵都开在这个季节呢?何况还有很多不开花的树哦,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

我们一直讲要绽放生命,却从来不希望大家都像桃李一样开出那样的花和结出那样的果,我们需要更多,需要多样性,哪怕是很繁杂,也会因为繁杂而孕育出希望的种子,何况要求松树开出桃花本身就是强人所难。教育首先是要继承前辈的经验和教训,这些内容正好是中小学和大学生的课程,所以,这个阶段的人容易对前辈产生迷信和崇拜,以为什么都是教科书规定好了的,以为什么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,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释放和尊重。可是,大学里还有研究生啊,博士啊,教授啊,学者啊,院士啊,大学生在这里面连小学生都算不上,当你觉得自己学得还不错的时候,也只是把几本书看的比较好而已,想没想过别人面临的问题是根本没书可看,还要写书!

何况不要说书了,某些只言片语的启发可能都对这些人的研究成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,所以,往往研究工作者最懂得方向的重要性,最感恩可以为自己把关的导师,也最懂得尊重泰斗和大家了。说白了,爷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要去哪里,能不能去,要怎么去?

这就是大学学问的最高境界,不要再为多读了几本书而沾沾自喜了,至少要学会冥想,哪怕偶尔想想虚无缥缈的未来也是好事,它可以让你学会谦虚和感恩,知不足的真切谦虚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谦虚情怀的的那种谦虚。

我想说大学生的层次就是这样了,不要以为进了大学门就很了不起了,甚至可以指导别人了,我们要尽量的少发声,至少在发声之前潜心的做几年研究吧,或者至少活到白发苍苍啊,不然,自己都没活明白还把别人给整糊涂了。

仔细想想,九年的义务教育其实已经足够塑造一个人了,他教会你基本的做人法则,基本的社会公德,基本的学习能力。然后,就放手去实践吧,不管是进大学继续学习还是去社会参加劳动,都需要开放的心态,需要在不断的煅造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,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。而不是一味的学习模仿,在模仿在消耗自己,在模仿在越来越不像自己。

夯实网 :2019年11月18日 12时35分19秒